中文  /  en
湖南电视50年 | 扁担立经纬 毛毡见风骨 创业精神代代传
2020-11-20


当国内领先、国际一流的4K超清新闻演播室亮相台庆之时;当云录制、云投票、云直播等高新技术助力疫情期间新闻、综艺创新时,大家可曾想过,46年前,记者梅绍武就用一根扁担,奔走在安乡县,完成了《安乡春早》报道,被群众亲切地称为“扁担记者”。


当中国广电个5G基站在金鹰城立起,5G实验室开启5G+4K+AR新征程之时;当芒果马栏山广场破土动工、节目生产基地钢结构封顶时,大家可曾想,50年前,我们只能用肩扛手提在跳马山搭建全省座电视发射台,在省水电局一个几十平米的露台上搭起油毛毡棚当发射机房。

肩扛道义,扁担记者丈经纬



时间回到1974年4月的一个晚上,梅绍武坐在轮船拥挤的条凳上,双手紧抱着十六毫米电影摄影机。他此行去安乡县釆访春耕生产。第二天上午到达安乡,县委宣传部给他介绍了四、五个农业学大寨典型。安乡属于湖区,没有公路,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全靠步行。他在与湖北搭界的安金公社紧张地釆访拍摄了一天抢种棉花。吃饭怎么解决?自掏腰包,交钱交粮票。 

image.png

梅绍武采访拍摄安乡建成大寨县


晚饭后,他看见太阳一晃悠,沉下去了,天边的几朵白云散开了,变成斑斓的晚霞。他估计明天应该是晴天,正是拍摄电视镜头的好天气。安金公社书记对他说,前一段连日大雨,茫茫一片,新华社记者等了一个星期一张照片都没拍成。为了抢晴天、赶进度,绍武下定决心,马上出发去下一个点安全公社釆访稻作区的春耕。动身时,安金公社书记扯住他的摄影机箱不放行,说:“你白天忙了一天,晚上休息一下,明天再走,有四十多里路哩。”绍武坚持要走,书记扯住不让走,拉拉扯扯,纠缠了半天。他叹口气,只得作罢。等书记走了,他看四下无人,悄然离去了。


借着朦胧的夜色,绍武一脚深一脚浅地上路了。走着走着,随身携带的东西越来越重,他满身大汗,脱下了棉衣。看见前方有一处亮光,走近一看是家供销社。他进去买了一条扁担,把摄影机箱、灯光箱、装有十来卷电影胶片、棉衣等日常生活用品的旅行袋捆扎了一下,挑起扁担上路了。四十多里夜路,漫漫无边,何处是个尽头!月亮昏晕,星光稀疏,万籁俱寂,整个大地似乎都沉睡过去了,只听见沙沙沙的脚步声在激励着人心!


晚上十二点,绍武头冒热气,挑着担子赶到了安全公社。一直等候的安全公社书记来不及寒暄,疑惑地问:“你怎么一个人过来了,我们派去接你的人呢?”绍武一脸茫然:“路上碰个黑影,可能是来接我的。”原来,上一站安金公社书记后来发现人走了,立即给安全公社书记打电话,说湖南电视台的梅记者赶夜路过来了,你们派人来接。


一下走了四十多里夜路,绍武太劳累了,肩膀红肿,浑身酸疼,便在安全公社客房很快进入了梦乡。


第二天早上安全公社食堂开饭,公社书记当众批评派去接记者的人,“你怎么搞的没接到人?”这个人红着脸争辩说:“我走了好远好远都没接到,碰到个挑担子的黑影,我以为是农民。”“你以为记者应该是个什么样子?”“我觉得记者应该背个挎包,干部服胸前插个钢笔,拿个本子。” “你只认得插钢笔背挎包的记者,不认得挑扁担的记者。”擦肩而过,把记者当成农民,说明我们的记者真正与农民打成一片了,不分彼此,情同手足。


绍武挑着担子,不辞辛苦完成了剩下的釆访任务,历时一个星期。这条新闻专题名为《安乡春早》,时长8分钟。此后湖南电视台另有记者来安乡县釆访,听说了这个故事,一段佳话就传开了。

image.png

梅绍武拍摄秋收后农民举行拔河比赛


1975年1月,湖南电视台党总支做出决定:“学习梅绍武的扁担精神,做革命化的电视记者。”同年4月,梅绍武被特邀参加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,被作为典型推介。从此,“扁担记者”“扁担精神”传遍全国。

image.png

湖南电视台记者身挑担,脚踏雪,深入革命老区采访


那时的记者,全年365天,有200多天在全省各地采访,晴天一身汗,雨天一身泥,始终以宣传报道典型和报道经济建设为主,足迹遍及三湘四水,在艰苦的条件下,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着不断生辉的新闻之树。


栉风沐雨,油毛毡工棚见风骨



如果说,永州蓝山是湘江的发源地,那么,跳马山就是湖南电视台的摇篮。湖南电视台从这里出发,筚路蓝缕,栉风沐雨,砥砺前行,谱写出了波澜壮阔的新篇章。

image.png

建成后的跳马山电视发射塔


时间来到1970年8月,“要放炮了,大家赶快走开!”高音喇叭里传来播音员张林芝的声音,反复了几次,“嘣、嘣、嘣”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。碎石飞舞,尘烟升腾。碎石击穿山顶的油毛毡工棚,把木床板打了个洞,好险!这是跳马山上炸石头,搞基建。姚安林当时保管雷管、炸药。放眼山顶,赫然并列几个临时搭起的油毛毡工棚,不知底细的以为它是护林员的歇脚处,实际上这里就是白手起家的湖南电视台。办公室、宿舍的隔壁就是机房。有了机房,就要安装机器设备。


弯弯曲曲的简易公路修到半山腰,运送机器设备的汽车只能停在这里。前方悬崖峭壁,乱石嶙峋,杂草丛生,迤逦羊肠,怎么办?人拉肩扛。木杠陷处,肩肉隆起,四个人合抬一台沉重的机柜,一步一喘往山上爬。走一会儿,停下来歇歇气,拭拭汗;走一会儿,休息一下……一抬头,啊,在夕阳的映衬下,归鸟啾啾,来回飞翔,山顶的油毛毡工棚的剪影已近在咫尺了,加油!姚安林说:“我一个人可以扛200斤。”

image.png

设备来了,自己抬上跳马山



夏天,跳马山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,草都干枯了,踩上去沙沙作响。油毛毡工棚好像烧着了,人在机房里调试机器,浑身湿透,就连风都如滚烫的开水。上一天的班就像洗一天的桑拿浴。


到了冬天,天寒地冻。姚安林说:“冬天被子不够长,用绳子捆住被子一角,还不暖和。”


俗话说三月不知肉滋味。山上平时吃豆豉辣椒、盐菜汤泡饭。大家期盼着一个星期一次的打牙祭,青椒炒肉,太香了,风卷残云,像过年!


山上缺水。大家下班以后拖着疲乏的脚步,走一个小时到山脚的水库去打水,这个水库就是现在的石燕湖。大家带着脸盆、水桶,还用上了大塑料袋,装满水再爬一个多小时上山,把水倒在水缸里,这就是第二天的生活用水。

image.png

山上缺水,饮用水只能取自山窝里一口叫做“天鹅池”的小水塘



有一天天气炎热,水缸已见底,大家口干舌燥。还好,张仲彬有心预留了一杯水,七、八张干裂的嘴一次一次亲吻着杯子,佯作饮水状,转了一圈,一杯水还没有见底。这传递的不仅是一杯水,更是一种情谊,一种关心别人胜于自己的精神。


坚守是一种精神,罗国琪、刘自明在位于长株潭交界处的跳马山一干就干了18年,每日如行星一般运转,人生能有几个十八年?

image.png

另一个油毛毡棚,是在省水电厅办公楼5楼露台上临时搭建的发射机房。


建台初期,借省水电厅五楼礼堂做演播室,在五楼凉台上搭起油毛毡棚当发射机房。



湖南电视台首任台长李晓忠回忆了当初的筹建过程,没有发射机,就用旧调频发射机攻关改造;没有导控台,就在普通办公桌上打几个眼安装上开关代替;没有摄像机就利用工业电子管和红旗牌摄影机代替;没有云台,就用小学生的课桌在四个腿上安上滑轮代替,靠人力推过去拉回来摄取不同角度的画面。在这个临时搭建的油毛毡棚里,安装了电视发射机和微波设备,可以覆盖长沙市区和近郊。在旁边的一个角落,搭建了一个简易中心机房,安置了电子管中心设备、电影放映机、工业摄像机和监视器等。这些设备全挤在一间屋里。每次播出时,工作人员都不能说话,只能靠手势表达,走路也不能发出声音。


艰难困苦玉汝于成,“扁担精神”“油毛毡精神”见证了湖南电视50年的梦想和荣光,历经锤炼,成为湖南电视的精神之根。它是湖南电视人的DNA,为我们解剖湖南电视现象提供了母本,它代表了湖南电视的过去,影响着湖南电视的现在,无疑还将照耀着湖南电视的未来!


  • 首页
  • 电话
  • 返回顶部